1月30日开幕!教育部发布会聚焦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将于2024年1月29-31日在上海共同举办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第一,大会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

2024-01-26 浏览详情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半岛网】全国政协委员何满潮建议全面从速发展地下中子能源

发布时间:2018-03-14 13:59:53  作者:文/图 半岛特派记者 徐杰 李晓哲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点击:

全国政协委员何满潮

建设生态文明强国,治理雾霾污染是避不开的一环。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拳整治大气污染……优化能源结构,煤炭消费比重下降8.1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能源与环境(青岛)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建议,将地下中子能源拉升到支柱新能源的战略首要位置,将其作为治理雾霾的战略性举措,全面从速开展研究,并实现颠覆性技术评价体系突破。

中子能源或成新能源支柱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全国政协委员何满潮介绍,雾霾天气主要是由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造成的,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造成雾霾污染的本质原因,目前,我国煤炭能源消耗占一次能源比例约为64%,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将保持煤炭是战略性支柱能源的状况。“通过促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对以煤炭为主的传统化石能源的有效替代,尽快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的绿色调整,无疑是根治雾霾顽疾的重要举措。”何满潮说。

何满潮表示,从目前我国新能源结构占比和发展趋势来看,到2030年,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新能源约占到21%,这些新能源在短期内替代煤炭支柱能源几乎是不可能的,为彻底解决雾霾问题,必须另辟蹊径,发展一次能源结构占比50%以上的战略性支柱能源。“国家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联合提出和研发了一种全新的清洁能源——地下中子能,通过中子将乏燃料、贫铀或天然铀燃料安全地循环利用,实现利用率达到90%以上。”何满潮说,“理论上,中国已探明的铀资源可供中子能电站使用一千年以上。因此,地下中子能源可能成为中国未来的战略性支柱新能源。”

何满潮建议,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应重点扶持对地下中子能源的研究和立项,加强地下中子能源的工业性试验,最终实现地下中子能源的产业化。同时,要把地下中子能源拉升到支柱新能源的战略首要位置,把发展地下中子能源作为治理雾霾的战略性举措,全面从速开展研究。“从发达国家历史看,英国、德国上世纪用了15年时间,把煤炭从62%降到35%,雾霾现象得到明显好转。从我国目前煤炭占比考虑,为兼顾工业发展和雾霾治理的需求,必须找到30%的煤炭替代能源。这就需要将发展地下中子能源作为治理雾霾的首要战略性举措,最终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可持续发展美好愿景。”何满潮说。

突破颠覆性技术评价体系

今年上会,何满潮还关注了颠覆性技术评价体系这一话题。他介绍,颠覆性技术是一种另辟蹊径、对已有传统或主流技术途径产生整体或根本性替代效果的全新技术,或是现有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应用。“颠覆性技术的概念是与大多数同行权威专家观点相左,与现存的科学逻辑不尽相同的原始创新性技术。对于行业而言,颠覆性技术意味着经济效益迅速变化;对国家而言,颠覆性技术是关乎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利器。”何满潮说。

颠覆性技术有独寡性、奇思妙想性、碾压替代性和经济效益巨大性的特点,虽然国家层面极其重视颠覆性技术,但是由于颠覆性技术与大多数同行专家和权威的观点不一致,因此在目前同行专家的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时就难以通过,我国目前的评价机制也不适应颠覆性技术的产生。何满潮建议,在国家相关部门成立颠覆性技术学部,拨付专项基金定向支持这些投入巨大、有回报也有风险的科学研究。组建国家级战略科学家评审团队,采用非共识评价、颠覆性评价、创新度评价、交叉式评价等非常规评价体系,形成颠覆性技术专家组,对颠覆性技术项目申请书进行评议。

此外,颠覆性技术需要源头创新,而源头创新开始时是少数人的自由探索,需要经历多次探索失败。为此,何满潮建议建立具有容错机制的管理体系,创造宽松环境,让颠覆性、原创性的才思不断出现,未来有更多颠覆技术出现。

孙丕恕代表: “数据社会化”图景 在现实中越来越清晰

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孙丕恕3月10日说,伴随着“数据资源化”的深入发展,“人人使用并受益于数据,人人产生并贡献数据”的数据生态已经开始形成,“数据社会化”图景在现实中已越来越清晰。

近年来,伴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实施,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与深度应用,有力推动了数字中国建设,也带来空前的技术变革。

孙丕恕说,这些技术变革正创造出新应用场景、新运行模式、新发展业态,满足当前变化更快、要求更高、形态更多的社会需求,加快驱动生产力跃升以及生产关系变革,重塑社会运行结构和组织生态,推动人的生活、工作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孙丕恕认为,“数据社会化”新的阶段任务是要让数据原料持续丰富,迅速转化成驱动社会进步及发展的价值能量块,最大化发挥数据及技术对社会运行产生的正面乘数效用,驱动数据资源的深度应用和价值释放,使技术创新和数据应用的红利,真正惠及全社会每一个成员的成长及发展,进一步加速整个社会的数据进化进程。

据新华社

上一条:我校举行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述职测评大会

下一条:【中国矿业网】独家专访何满潮委员:用科技手段抢救浪费的煤炭资源

关闭

热门文章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