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消毒、配送、清洁、医疗、农业、环卫等各个产业领域目前都活跃着不同形态机器人的身影。为了让更“聪明”的机器人赋能更多应用场景,近日,工信部、财政部等17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业内人士表示,“机器人+”应用行动是现阶段加快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能够进一步助推机器人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财政对机器人创新应用具有重要的支撑、引领、提升与保障作用。
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广度
2021年12月,工信部等15个部门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
时隔一年多,工信部等17部门又联合印发了《方案》,再次强调要加快推进机器人创新应用。
在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看来,《方案》的印发是贯彻落实《规划》中提到的“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广度”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深度讲,我国要进一步推动机器人深耕应用行业;从广度讲,我国要加快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引导机器人产品创新,加速机器人产品推广。
“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广度要从供需两端发力。”宋晓刚告诉记者,从供给侧看,农业、建筑、医疗、矿山等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会进一步引导机器人产品创新,加速机器人产品推广。从需求侧看,用户或者用户行业迫切需要相关部门为其搭建起供需对接平台,集聚多方资源,推动机器人创新应用。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世荣认为,“机器人+”应用行动是现阶段加快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方案》是“机器人+”应用行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机器人+行业”应用行动,深挖行业应用需求,以应用需求带动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创新,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加快应用行业的智能化升级与转型,赋能行业发展。
葛世荣介绍说,采矿行业就是“机器人+行业”应用的一个典型。随着智能矿山向纵深发展,“机器人+矿山”应用催生了一批新兴企业和制造厂家,为我国矿山智能机器人发展和智能矿山建设贡献力量,带动了相关上下游企业的快速发展,例如:专用芯片、井下高清摄像仪、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智能装备公司以及矿山软件公司等供应商相继涌现。如今,矿山智能机器人产品更加智能化,可以满足矿山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需要,在企业制造和研发应用方面,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据了解,为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广度,《方案》提出了经济发展领域与社会民生领域中的十大应用重点领域。在经济发展领域,有制造业、农业、建筑、能源、商贸物流等五个重点应用场景。在社会民生领域,有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商业社区服务、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等五个重点应用场景。
葛世荣分析认为,《方案》提出的这十大重点领域不但市场需求大、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而且有很多机器人因其应用基础较好已经在更多场景落地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面对这十大应用重点领域,国家应优选典型应用场景,深挖应用需求,突破技术瓶颈,研发、改进特种作业、服务机器人,并将其进行应用示范与推广,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应用促进发展”新模式。
增强应用基础支撑能力
为深化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增强“机器人+”应用基础支撑能力,《方案》提出构建机器人产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机器人+”应用体验和试验验证中心、开展行业和区域“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等举措。
宋晓刚告诉记者,“机器人+”重点领域应用的背后,离不开产业链协同创新,因为机器人由机械本体、控制系统、传感器等零部件组成。机器人产业只有在整机、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领域,构建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才能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安徽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许礼进告诉记者,在增强“机器人+”应用基础支撑能力方面,《方案》提出要构建机器人产用协同创新体系,主要是为鼓励产用共建机器人应用领域创新联合体、创新中心等创新机构。同时,支持用户单位参与机器人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深入挖掘和释放潜在应用需求,共同开发先进适用的机器人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解决目前机器人产业发展“造出来没人用”“有需求不敢用”等痛点问题。
许礼进坦言,产用协同创新通过模式的创新,推动行业生产方式产生变革,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一方面,产用协同创新能够为机器人生产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知名度,促进产品迭代更新,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另一方面,产用协同创新也能够为应用企业节省用工成本、扩大产能、创造营收,帮助应用企业更快完成制造业智能化、现代化、高端化的变革,加快我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应用体验和验证中心的建设,是为机器人赋能更多应用场景搭建的一个检验验证平台。”宋晓刚对记者说,中心主要面向制造业、建筑、能源、物流、安全应急等工业和特种应用场景,以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产品应用验证为重点,降低用户单位使用成本,支撑产品迭代升级。
“开展行业和区域‘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主要是鼓励行业主管部门结合应用行业发展规划、科技攻关和重点项目建设,开展各行业机器人产品创新和应用示范推广。”许礼进告诉记者,作为机器人生产企业,公司应紧抓行业、区域两条主线,积极开发行业“灯塔工厂”,深入挖掘潜在应用场景,完成行业应用场景开发和示范应用,利用其带头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的行业全覆盖应用;在产业集聚区投建智能共享工厂,在帮助企业完成产业升级的同时,推广机器人产品,打造深度应用场景。另外,公司也将依托行业相关大会、展会,加强机器人应用成果展示和交流,推广宣传创新产品。
葛世荣告诉记者,随着新型机器人在这些重点领域的不断研发、应用、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也将随之融入到这些领域与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中,带动制造业、服务业的智能化转型与升级,促进我国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的发展。在制造业领域,随着国内人口红利逐步消失,高端高精度制造需求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得以大幅提升,对产线自动化水平的要求也会更高。有鉴于此,机器人无疑将赋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起到“提效、增安、减人”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健康、持续发展。
加大对机器人创新应用的投入力度
机器人的创新应用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方案》强调,各相关部门、各地方将机器人应用推广作为科技创新、行业规划、产业政策的重点方向,统筹政策、资金、资源予以支持,加大对机器人创新应用的投入力度。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对机器人创新应用具有重要的支撑、引领、提升与保障作用。” 葛世荣告诉记者,国家财政专项资金对机器人创新应用的支持,将有利于解决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缺乏核心技术与零部件的问题,使我国高端机器人在制造业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葛世荣表示,目前,国产机器人一些核心技术与核心零部件的突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行业力量、企业力量,很难突破机器人应用领域中的重大难题与技术瓶颈。国家财政专项资金在破解这些难题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葛世荣认为,“机器人+”应用行动的开展将会大面积地扩展机器人应用领域。一些特殊的行业,比如,煤矿、石油化工等领域对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有着特殊的安全要求。新技术与老标准的矛盾也将制约机器人研发与应用。因此,更先进、更科学的设计制造标准、应用规范的制定,必须建立在严谨的科学研究与充分的实验验证的基础之上。
他建议,国家财政专项资金应该对机器人标准的制定进行支持。因为更先进的制造标准不仅能够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还将提升我国在世界机器人领域的话语权,有利于我国机器人走向海外市场,让国产机器人技术领跑世界。
宋晓刚认为,各级财政出台政策或利用产业基金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会引导和促进机器人产业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技术发展为导向,整合包括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在内的整个社会资源,进行前瞻性布局和技术研发、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从而实现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产业基金的投入,将大力扶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扶持企业成长,加快机器人产业的“产学研需”结合进程,有利于推动我国机器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使机器人科技及其产品更好地为推动发展、造福人民服务。
许礼进认为,工业机器人技术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工业机器人的研发、生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尤其是新行业需求引发的行业调研、需求分析、试验等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经费,这让大部分企业无法承受。财政专项资金的注入,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加快研发速度,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许礼进告诉记者,在“机器人+”应用创新领域方面,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不但能够引导机器人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机器人前沿、共性技术的研究,还能够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打破国外品牌的技术垄断,助推“机器人+”应用落地,形成产品和自动化制造装备同步协调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