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煤炭行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性行业。实现煤炭行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水平与经济效益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发挥高校在煤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作用
姜耀东表示,实现煤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多方努力,特别要在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智能化和绿色发展等方面多下功夫。
“煤炭行业要在科技创新、研发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布局。”姜耀东说,“高校作为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姜耀东指出,高校应加强煤炭相关学科建设,培养一批具有煤炭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开展煤炭科技创新研究;积极与煤炭企业开展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模式,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煤炭产业转化和应用。
激励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
“激励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具体实践中,这一过程面临不少阻力和困难。”姜耀东说。
姜耀东坦言,比如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不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而且成功的不确定性较高,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仍偏重论文发表和专利数量,可能会降低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部分科研机构与产业界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科研成果仍然难以快速对接市场和产业需求。此外,部分单位和科研人员缺乏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视,在研究取得进展时急于发表论文或交流学术成就,导致技术内容公开等。
姜耀东指出,要激励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仍需多方协作。建议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提供转化资金支持等措施,激发积极性;通过建立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加强市场需求调研、拓展融资渠道、推动政策创新等方式,推动煤炭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应用;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出台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相关配套政策等。
加快完善煤炭科技创新体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时指出,要着力推动科技与产业融通衔接。
“‘科技与产业融通衔接’这句话的核心意义在于,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实际应用之间的紧密结合。”姜耀东说,“这不仅涉及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动力,还包括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姜耀东认为,对于煤炭行业而言,科技与产业融通衔接体现在技术创新引领、产业链升级两个方面。
在技术创新引领上,利用科技创新引领煤炭产业向更高效、更环保、更智能的方向发展,提升煤炭开采、加工、转化和利用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效率。
在产业链升级上,通过科技进步实现煤炭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包括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发展煤炭深加工技术、促进煤电化一体化等,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推动产业结构向更加高端、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煤炭科技与产业融通衔接是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姜耀东说。
姜耀东表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提升煤炭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包括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建立起完善的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包括科技创新平台、人才培养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推动煤炭产业智能化发展,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提高煤炭开采、加工、利用等环节的效率和安全性;推动煤炭产业绿色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煤炭产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
“在我看来,一个完善的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应该包括多个方面。”姜耀东说。
一要形成创新支撑体系,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科研基础设施等,为煤炭科技创新提供坚实基础。
二要形成技术研发体系,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等多个环节,形成从理论探索到技术应用的完整链条。
三要形成成果转化机制,包括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创新孵化平台等,有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四要形成市场导向机制,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紧密结合市场需求。
五要形成开放的合作交流机制,积极与国内外煤炭科技创新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