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刊发采访文章 彭苏萍:保证到一线作研究
发布时间:2007-12-30 17:19:07 作者:陈欢欢 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彭苏萍从不接受采访,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不会说话、不会宣传”,几个月前《科学时报》记者试图采访他时就领教过。12月29日,当选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经不住记者“软磨硬泡”,彭苏萍首次接受了媒体采访,他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老师的关心、行业的需求、企业的支持、团队内的互相扶持”。
彭苏萍现任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是矿井地质和矿井工程物探。他同时是我国进行矿井工程物探的第一批一线研究人员,不过在早期,他的研究方向却是地质理论。
“那时候理论和实践比较脱节,不知道国家对地质勘探这么需要。”彭苏萍回忆,直到自己到煤矿工作的时候,才发现一些小的地质构造会引发很多事故。“机械化开采过程中最怕的就是遇到断层。遇到一个3~5米的断层就得停产搬家,一次搬家得花费1个月时间,经济损失几千万元。”
把彭苏萍领进工程这扇门的是我国矿井地质的老前辈柴登榜教授。“柴先生提出矿井地质工作要工程化、物探化,鼓励我们把技术研究和煤矿需求结合在一起,让我往工程物探方面发展,所以我从地质理论到工程物探就是这么开始的。柴先生已经去世了,我很怀念他。”彭苏萍说。
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彭苏萍的博士生导师是韩德馨院士,副导师是张鹏飞教授。彭苏萍说:“我最感谢韩老师的是他没有‘门户之见’,虽然他自己的方向是煤田地质,但非常支持我在矿井地质方面继续发展。正是煤炭系统内外的很多专家的关心和帮助,我才能坚持下来。我自己现在也是教授,在培养年轻人方面,要向这些老先生学习。”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彭苏萍及其团队发明的技术在淮南等地区达到查明700米深度断距≥3米断层的勘探精度,突破了国际上500米深度断距≥8米断层的技术纪录,极大地提高了开采安全,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在淮南、永夏等矿区查明断层1万多条。
“能为我国的煤炭工业做一点点事,我们确实很高兴。”彭苏萍说。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是煤炭行业却是危险性较高的一个行业,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性很强。彭苏萍表示:“我现在只掌握了一点点,还有很多问题不了解,院士只是个符号,今后还要拓宽方向,要跟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对于今后的科研主体是企业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工程项目不完全是研究,我所有的项目都是和企业结合做的,都是产学研结合的成果。”
研究了这么多年矿井地质,彭苏萍走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矿井,因为“解决工程问题不深入第一线是肯定不行的”。他表示,今后还要坚持深入生产技术第一线,保证到第一线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