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开幕!教育部发布会聚焦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将于2024年1月29-31日在上海共同举办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第一,大会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

2024-01-26 浏览详情

人物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故事 >> 正文

【矿大人物】辛勤耕耘四十载 教书育人展风采——记我校资源学院博士生导师孟宪锐教授

发布时间:2015-12-22 09:27:16  作者:刘婷婷  来源:党委宣传部   点击:

某个周六的北京,零零星星地飘着小雪,寒意刺骨。矿大综合楼下的银杏树叶子也掺杂着雪,积到地上,窗外的天色暗了下来,暖黄色的路灯亮起,年过花甲的孟宪锐教授戴着早年金属边框的厚厚的眼镜,伏案工作的身影却散发着一股子中年人的精气神,桌面上整齐有条理地堆放着厚厚的一沓矿大作业纸,将近100份的煤矿开采学作业,每一张都有着孟老师用红笔画下的勾勾、圈圈、批注……

艰苦卓绝 做纯粹的学问

解放初期,高等教育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力量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总方针下,规划了矿业、林业、地质、石油等行业的高等学府,大名鼎鼎的学院路八大院校应运而生,一大批怀揣着“献身煤炭地质事业”梦想和信念的热血青年投身于祖国的煤炭事业建设中。孟宪锐教授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艰苦拼搏、奉献奋斗的如歌岁月里,并与“煤”结下了一生之缘。

孟宪锐1951年出生在北京,由于当时家中孩子多,只有父亲一人挣钱养家,因此生活十分艰难。文革期间的1968年,恰逢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年仅17岁的孟宪锐,毅然背起行囊,和同窗好友远赴乌伦察布盟丰镇县丰乐夭大队插队落户,接受下乡再教育。艰难的插队生活、淳朴的民风成就了孟宪锐不畏艰难困苦乐观向上的品质。

1973年,孟宪锐成为四川矿业学院的第二批工农兵学员中的一员,从内蒙农村进入大学学习,华蓥山下的四川矿业学院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学生宿舍、阶梯教室都是筒子楼格式,一个月只能吃到一顿肉菜,没有运动场所和饭厅,就餐多数是随便找块地方端着碗吃……”孟宪锐回忆道。经过上山下乡后又重新回到校园的孟宪锐,倍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学习知识,他的每一本与“煤炭开采”有关的课本,均页脚卷起,页边泛黄,书页内密密麻麻都是他的笔记、见解和疑惑。日常他和同窗们一起边吃饭边讨论学问,一起光膀子在山上聊天学习,热了就端盆凉水冲一下……他从不觉这是苦,反而乐哈哈觉得日子充实欢乐。3年半的时光,向他打开了“煤”的大门,他走进了开采煤炭这个充满神秘的世界里,心中充满了好奇。于是,在1977年毕业时,他选择了留校,继续完成他对“煤炭开采”的研究。

1978年 2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矿业学院在江苏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孟宪锐便随着大部队一起迁至徐州。“那个年代,不是一毕业留校就可以上讲台讲课的,得先当助课教师。”于是,孟宪锐就当起了助教,先后助教过高数课、物理课、材料力学课、采煤概论、采煤方法、矿山压力等等。助教期间,他虚心主动地向前辈教授们学习,学习和秉承了老一辈教授们治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像钱鸣高、张先尘、吴健等老一辈的老教授都是我的老师,他们身上闪耀着的做学问的纯粹和孜孜不倦的态度也影响着我的一生,一直到现在。”就是这样的助教生涯持续了将近3年,使他受益匪浅,为他打下了良好的教书育人的基础。1983年9月到1986年4月,他在 TU.BerLin(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作为高访学者出国进修,回国后,孟宪锐担任了采矿1983级的班主任,并获得了优秀班主任的称号。

师德铭心 一生采矿人

孟宪锐特别钟爱“老师”这一称谓,他说:“教学是一个教师之本,为人师表当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第一要务,我也牢牢记住,时时刻刻不敢忘。”孟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64岁的孟老师至今仍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先后讲授10余门本科课程,每年本科教学工作量均在200学时以上。孟老师早年间曾向学校提出评选副教授、教授职称时应当将教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这一提案立即得到了学校的支持,使学校的治学之风更加浓厚。“除周末外,我基本每天都有本科生的课。”孟老师和蔼地笑着,“课余时间我就看看煤炭方面的最新杂志,及时更新补充知识,备好课。”孟老师非常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时刻将本科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从来没有因个人原因而调课。同时,孟老师认真对待同学的每一份作业,100多份作业,一份就有七八页之多,可有着传统教师思想的孟老师,无论是计算过程还是复杂的矿图,每次都要仔细批改,并且会专门抽出半节课的时间来讲解同学们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兢兢业业,严谨认真。

丰厚的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厚重的煤炭知识文化底蕴,使得他将所要传授的知识记在心里,而非ppt上。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以及丰富的矿上经历带给他可信手拈来的现场生动案例,使得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下课铃响起仍意犹未尽。2013级采矿工程专业的同学王义林说:“孟老师讲的课,非常有味道,真正能感觉到他是半辈子心血都倾注在煤炭事业上,他走遍了国内外千百个矿山,各种煤矿案例都活灵活现的在他的记忆里,而不是书本上。这样的老一辈采矿人和教师,令人尊敬!”同年级的孟浪同学说:“听孟老师讲课,就可以感受到他对于煤矿开采独到的见解和深厚的底蕴,他是一个特别懂煤矿开采的人,仿佛在他的眼中,煤并非死物,而是伴他一生的挚友!”孟老师从我校恢复招生以来一直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煤矿开采学”的讲课教师,在授课中注意介绍矿山的发展情况,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踊跃选择去矿山一线就业,去矿山一线的同学每年都超过了50%。他们到矿山后,不怕苦和累,受到各方广泛的好评。

资源学院现任党委书记朱红青也曾多次组织本学院青年教师去听孟老师的课和专题讲座,让青年教师学习讲课的方式方法及如何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等,孟老师对青年教师也表示了的极大热情和期望。

半生心血倾注于煤炭教育事业的孟老师,在教材领域也默默地耕耘着。他作为主编之一统编了全国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采矿学》,2009年完成了该书的正式出版任务,并且获得了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设有采矿学科的大学普遍使用该书,这本教材不但增加了采矿学科的新内容,在煤矿开采技术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孟老师为教学事业无私奉献,先后被学校评为“教育创新标兵”和“育人标兵”等。也正是凭借着多年来兢兢业业的教学工作经历以及采矿教学方面的突出成就,他自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孟老师负责的《采煤》课程改革与配套项目获得了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先后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多项。在科研方面孟老师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8项,发明专利一项等诸多奖励,2013年还被学校评选为“身边的雷锋——最美矿大人”!

抓好毕业设计环节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注重教学的孟老师对于如何培养学生也有自己一贯的态度,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要求更是严格。“毕业设计是准毕业生们在大学期间完善自己知识体系和提升综合能力的最后一次机会,所以毕业设计对于学生们,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

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他连续多年亲自带领着大四学生下矿井实习,运用理论知识结合井下实地情况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同学们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为之后的毕业设计打好基础。“带学生们去矿上实习,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尽可能多的学到一定的操作技能和技术管理知识,而不仅仅只会纸上谈兵。”孟老师说道。

把毕业设计的矿井相关材料分下去后,孟老师会让同学们系统的温习各种书本,研读相关的文献,并且关注煤矿的各种最新信息,定期检查同学们毕业设计的完成进度,并要求同学们手绘矿井设计大图,严格检查毕业设计的进度,确保同学们能够在大学的最后一程学业中,提高相关技能。孟老师的严格要求效果显著,由他指导过本科毕业设计的学生,已连续多年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同时还获得毕业设计学术成果一等奖一项。他撰写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方向的探讨》论文获校优秀教学论文一等奖。

师生情谊 桃李满天下

孟老师除为同学们授业解惑外,传道更是尤为重要的一方面。“首先要待人真诚,做事有责任心,做人有爱心。”孟老师身体力行着这一做人做事的准则。“孟老师总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养成很多好习惯,例如:赴约提前10分钟到场,对人真诚,写文章严谨,小到标点大到结构,研究学问要纯粹等等。”2013级硕士研究生焦舒亚骄傲地说着,“他总是督促我们把更多的时间都用在研究学术和做实验上。”

孟老师和他带过的历届学生之间都有着浓厚的情谊。采矿工程1983级是孟老师作为班主任带的第一届学生,当时该届的辅导员是我校现任副校长王忠强,班内同学现大都是矿长、局长和总工程师,毕业25周年聚会时,绝大部分同学都赶回了母校,同学们还特意请去了孟宪锐和王忠强两位老师。25年的阔别,一朝相逢,师生相互拉着手,促膝长谈,包厢里时而哄堂大笑,时而温情静默,纯粹的同窗之谊,师生之情,25年的感念情谊,徐徐长久。“那次的聚会真的让我非常感动,我还听说同学们之前自行组织聚会时,因有一个同学多年联系不上,他们就集体动员去找那位同学,最后终于联系到了他,为尽快与他相见,全班一多半同学自发利用周末到西安与他相聚,班中有条件的同学尽量帮助困难的同学。四川发生地震时,有个家在震区受灾的同学得到了班上同学的数万元捐款,这都反映出这个班集体有着很好的凝聚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孟老师说着说着眼眶湿润了,“多纯粹浓厚的同学情谊啊,看着带过的同学们感情这么好,自己心里非常暖,身为一位老师,教书育人,什么事儿能比看着自己的学生在祖国的各个领域做出成绩和贡献更让我感到欣慰呢?”

仁厚德学馨,师德铭于心,多载教学路,一生采矿人!

一位老教师的仁厚之心,数千位同学的敬重之情!每年的教师节孟老师都会收到同学们的问候和祝福,往届的学生、现在的研究生们一起去看望孟老师,一群人聚在一起吃顿便饭,唠唠家常,有说有笑,全然是浓厚的师生情谊。“每年教师节,我们聚在一起,为老师过节,这几乎成了我们的一个惯例了!”焦舒亚笑着说。

上一条:【矿大人物】从卓越工程师到大学教授——记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栋民教授

下一条:【教学相长】一本书、一门课、一颗心

关闭

热门文章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