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进行时】王阳:挖掘学生内心力量,做 “有用”的导师
发布时间:2017-06-26 14:28:27 作者:牛雨蕾、刘澍涛 来源:党委宣传部
点击:
总是背一个半旧的大书包、每天骑着“小黄车”来上课、碰到学生就腼腆地笑一笑打个招呼,说话带着点儿洗脑的东北口音,即便很朴实平常的话语,也常常让听的人忍俊不禁……这大概是很多管理学院同学对王阳老师的印象。在课堂上,他是思维敏捷、讲课卖力的会计学老师,在生活中,他是亲切憨厚、幽默风趣的大朋友。那有这样一位老师做本科生导师,是种怎样的体验呢?
2011年,王阳来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刚刚到任不久的他担任了管理学院本科2011级的班主任。2015年,学校开始全面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他又多了一个和学生们接触的机会——担任本科生导师。从2015级开始,到2016级,他都承担了这项工作,并且说:“将来还会继续做下去。”
管理学院的导师分配是随机进行,所以尽快地和同学们建立联系就很重要。第一次见面,王阳就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管理学院2016级的本科生陈冰柱说:“第一次见导师是在大一上学期,他给我们上的一门专业导论的课上,上课的时候他讲课声音很大,有一点东北口音,感觉挺好玩儿。课后他把我们几个聚集到一起,让我们互相认识一下。老师很亲切,说话也很幽默,当时就很喜欢这个导师。”
“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很多不同。”王阳在做本科生导师之前就下了不少功夫研究,在和不同的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他总结了学生之间的不同点,希望能够对症下药。研究生已经经历了四年大学时光,普遍对未来有比较清晰的规划,对他们的指导就偏向于专业方面,但是本科生不太一样,“他们刚刚高考完,对专业,对大学,对未来,对这个社会,都处于一种认识模糊的状况。有的同学很积极,什么都想尝试,还有一部分同学就比较松懈,刚刚度过了比较紧张的高中生活,想在大学里先歇一歇。”王阳认为大一的同学最需要的是尽快找到一个生活的框架、一个自己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奋斗的目标只有在他们本身对大环境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明确下来,所以对他们来说,增加对专业、对社会的了解,是第一要务。“我希望他们能坚持初心,尽快了解这个社会,然后把自己的专长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尽快确立自己的目标。”王阳笑着说,“于是我第一次见面就问了他们几个问题,你适合做什么,你愿意做什么,这个社会需要什么?”
为了让同学们增进对大环境的了解,他组织了多次交流活动,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在专业方面,他邀请财务会计方面的从业人士来给同学们讲会计实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时政方面,他把党和国家新近的政策、会议精神打印出来,发放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本专业相结合的部分找出来,在交流会上共同讨论。房地产调控、供给侧改革、区域经济等话题都是他们热议的内容。他还鼓励同学们多多关注时事新闻,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国际视野。“国家出台的政策中很多都涉及经济问题,和我们的专业高度相关,我们拿来当做辅助教材用。我希望同学们上大学不仅仅是学习到一些专业知识,还要把社会实际和专业结合起来,看到课本背后的东西,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王阳说。
除了交流会,王阳还积极和学生们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初入大学,很多同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即便有了目标,也并不坚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很需要来自外界的鼓励。”有一位同学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但是因为时间安排不合理而导致成绩下滑,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王阳多次找他长谈,建议他不要苛责自己,尽力克服困难就无愧于自己。该同学在王阳的鼓励下,度过了低谷期,最终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此外,他还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参与到他的课题中去,在研究生的带领下做一些初步的研究。王阳说:“本科生也是我们团队的一员,是这个大家庭的一部分。在我的课题团队里去做到传帮带,研究生会尽力去帮助指导本科生,本科生也会帮助研究生做研究项目。这样整个团队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互帮互助的氛围。”提到做项目,大一的学生陈冰柱说:“我们跟着学姐学长做了一些专业表格,尽管我们由于专业方面的课程还没有学太多,对做的东西不是很了解,有时我们做了一遍,学长学姐们还需要重新做一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很多,即便是最基本的查找资料的工作,我们也受益匪浅。”
“大学在他们人生里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大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很重要的方面,希望我能真正地帮助到他们。”王阳一直秉持着这一点,尽量做一个对学生“有用”的老师,“他们都很优秀,挖掘他们内心的力量是很必要的,我觉得这就是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