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通过“四个结合”做实做深资助育人工作。
一、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相结合 促进资助育人工作落实
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贫困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从开学初的“绿色通道”到学期中的困难补助、生活补贴、国家各类奖助学金,以及学校争取到的社会资助,再到寒假春节的“送温暖”活动,学校都会确保国家、学校和社会的每一项资助金落实到每一位贫困学子,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业和生活上的困难,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学校针对部分贫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谈心的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学院里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定期开展针对贫困生的一对一谈话,既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又有效地帮助贫困生消除了自卑心理,帮助了他们树立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立志成才的品质。
二、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 保障资助育人工作公正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面,学校各学院向学生大力宣传国家的资助政策,让学生全面了解国家资助政策的内容。积极探索适合本学院实际情况的贫困认定标准。学院成立以分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院领导为组长,学院学生辅导员、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等担任成员的认定工作小组,负责认定的具体组织和审核工作。同时,还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成立以学生辅导员任组长,班主任、学生代表担任成员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时的了解和表现等对其进行打分,将贫困认定工作细化、量化。认定评议小组成员中,学生代表人数视年级(或专业)人数合理配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不少于年级(或专业)总人数的10%。认定评议小组成立后,其成员名单应在本年级(或专业)范围内公示。这种制度化的贫困认定并非一成不变,学院充分考虑到地域、性别、民族及专业差异等因素,尽量做到人性化。学校还充分考虑到个别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对较多的现象,在评定指标上给予灵活处理,让最需要经济资助的学生得到资助。
三、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搭建资助育人工作平台
学校加强过程育人,着力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对学生资助前开展诚信教育。通过召开诚信教育大会等形式,教育学生在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助学贷款等方面做到诚信。通过诚信教育,让诚信深入人心,让诚信成为学生的立身之本,形成“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良好舆论氛围。对学生受资助后开展感恩教育。通过这种后期教育,让其成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2007年,学校成立了以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成的社团--自强社,2010年,该社在“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注册,旨在教育贫困学子在得到国家和社会资助的同时,感恩社会、感恩他人。多年来,自强社开展了乡下支教,看望孤寡老人、爱心宿舍(攒零钱捐款)、爱心包裹及自强讲座等活动。2011年,学校荣获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项目突出贡献奖。
四、奖励上进与惩罚落后相结合,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实效
学校通过开展励志教育,奖励积极上进的贫困学子,为他们提供锻炼自己和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自强之星”和“阳光学子”的评选活动就是学校奖励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举措,既激励贫困学子励志图强,又为广大学生树立榜样。学院还积极鼓励贫困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和各项活动中,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的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另外,学校各部门提供了大量勤工助学岗位,一方面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让其懂得财富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另一方面通过岗位锻炼,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使贫困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个别学生把贫困当作是一种资本,在日常生活中,不求上进、利用资助铺张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展,学校曾取消过这类学生在下一年度申请资助的资格。通过奖励上进与惩罚落后相结合,达到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实效,发挥资助育人的目的。